扫一扫添加我为好友
扫一扫添加我为好友
扫一扫添加我为好友
扫一扫添加我为好友
发布时间:2025-03-08来源:九天企信王作者:逍遥去
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化的新时代背景下,森林防火工作正经历着从传统模式向智慧化防控的转型升级。安阳市通过整合数字化工具与多元宣传手段,构建起立体化森林防火预警体系,为区域性生态安全防护提供了创新样本。
一、智慧预警体系的创新实践
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,安阳市率先将移动通信技术引入防火预警系统。通过搭建专业级短信预警平台,构建起覆盖全市的即时通讯网络。该系统基于三大技术优势实现精准触达:首先采用地理围栏技术,实时定位重点林区周边居民手机信号;其次运用大数据分析,针对不同群体定制差异化预警信息;
最后依托云平台实现秒级响应,确保灾情信息能在黄金时间内完成全域覆盖。
统计数据显示,2023年防火期内,全市累计发送预警信息3.2万条次,信息触达率达到97.6%。值得关注的是,该系统特别设置老年人关怀模式,将文字信息自动转换为语音播报,有效解决了农村地区老年群体接收信息不便的痛点。这套"智慧防火大脑"的构建,标志着传统防火工作向数字化、智能化迈出关键一步。
二、文化浸润的立体宣传矩阵
安阳市突破传统宣传桎梏,开创性地将防火常识融入地方文化载体。文化部门联袂非遗传承人,创作出《防火三字经》《护林四时歌》等系列文艺作品。具有地方特色的豫剧小品《山林卫士》,通过流动舞台车深入38个乡镇巡演126场,覆盖观众超5万人次。这种寓教于乐的宣传方式,在茶余饭后悄然筑牢群众防火意识。
教育系统同步推进"防火知识进校园"工程,开发涵盖中小学各学段的防火课程体系。实验中学创新实施的"防火小卫士"计划中,学生自编自导的情景剧《火场逃生》获得省级安全教育创新奖。这种"小手拉大手"的传播模式,使防火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家庭,形成社会共治的良性循环。
三、责任网格化管理的制度创新
安阳市构建的"五级包保"责任制,将行政管理与科技手段深度融合。从市级领导到护林员形成5个责任层级,通过企业级短信平台建立实时反馈机制。每个责任主体配备专用终端设备,可即时上传巡查数据、接收预警指令。2023年防火季数据显示,该体系使火情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12分钟,较传统模式提升67%效率。
科技赋能使责任追溯更加精准,每个山头地块的管护信息都形成数字档案。通过区块链技术存证的巡查记录,为责任考核提供不可篡改的客观依据。这种"技防+人防"的融合模式,真正实现了山有人看、林有人护、责有人担的管理闭环。
四、立体化监督体系的构建
在火险高发期,安阳市组建由应急、林业、公安等多部门构成的联合督察组,运用无人机巡查、热成像监测等科技手段构建"空地一体"监测网络。重点林区设立的56个智能监测点,可实时感知温湿度变化并自动触发预警。这种智能化的监管体系,使野外违规用火查处率提升至92%,有效遏制了人为火灾隐患。
旅游部门创新推出的"防火码"系统,要求进入林区的游客扫码登记并完成防火知识测试。系统运行半年间,累计采集游客数据8.7万条,推送定制化防火提醒26万次,将旅游活动对林区安全的影响降到最低。
五、社会协同治理的生态价值
经过三年实践,安阳模式的社会效益逐步显现。2023年度火情发生率同比下降43%,过火面积减少68%,直接挽回经济损失超亿元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群众自发成立的32支民间防火志愿队,标志着防火意识已转化为社会自觉行动。这种政府主导、科技支撑、全民参与的新型治理格局,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样本。
当前,安阳市正着手升级第三代防火预警系统,计划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火险预测。通过融合气象数据、植被状况、人员活动等多维度信息,构建起火险等级智能评估模型。这项技术创新将推动森林防护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,开启智慧防火的新纪元。
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征程上,安阳市的实践启示我们:只有将科技创新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,构建全民参与的防护网络,才能筑牢生态安全的铜墙铁壁。这种融合发展的治理智慧,不仅守护着绿水青山,更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能。